龙虾养殖的水质要求及水质调节与河蟹、对虾、青虾等相同,龙虾常见的疾病和河蟹、青虾、罗氏沼虾等甲壳类动物疾病相似。
由于龙虾患病初期不易发现,一旦发现,病情就已经不轻,用药治疗作用较小,疾病不能及时治愈导致大批死亡而使养殖者陷λ困境。所以防治龙虾疾病要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等措施,控制虾病的发生和蔓延。
第一节疾病的预防
为了及时掌握发病规律和防止虾病的发生,首先必须了解发病的病因。龙虾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查找根源时,不应只考虑某一个因素,应该把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才能正确找出发病的原因。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疾病诱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草的问题
养殖小龙虾,必须种植好适合的水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水浮莲、水花生等,并根据不同养殖时间种植相应水草,这是养殖成功重中之重。水草是小龙虾栖息、脱壳、躲避敌害的屏障,也是遮阴避光的休息场所,同时,水草还有净化水质,吸附有毒有害物质,提高溶氧的功能。
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上面的原因,很多小龙虾养殖池塘经常出现水草过多、水草老化,烂草烂根漂浮,大量死亡等问题,导致水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养殖的顺利进行。
水草长得不好或死亡后可以通过补种水草解决。
二,水质指标的控制以及溶氧的保证
龙虾养殖用水,一定要杜绝和防止引用工厂废水,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水源。定期换冲水,保持水质清洁,减少粪便和污物在水中腐败分解释放有害气体,调节池水水质。要定期使用“复合有机酸解毒剂”或定期泼洒光合细菌,消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保持池水的酸碱度平衡和溶氧水平,使水体中的物质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解决池水老化等问题。
水质改良剂能够改善和优化养殖水环境,并促进养殖动物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护其健康,在池塘养殖中更要注意及时添加,通常每月使用1~2次。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发现,它的作用主要是净化水质,防止底质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补充氧气,增强龙虾的摄食能力;抑制有害物质的増加和抑制有害细菌繁殖;促使有益藻类稳定生长,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等优点。
由于小龙虾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离开水体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几乎所有养殖户都不觉得龙虾会缺氧,认为龙虾缺氧了可以爬到岸边呼吸空气,这是天大错误。水体一旦缺氧小龙虾就会出现上草上岸不下水,虾体将发红并逐渐成为铁壳虾,生长缓慢,严重缺氧时大量死亡。
在池塘精养池塘中,一定要保证池塘的溶氧满足小龙虾对溶氧的需求,可以通过加装微孔增氧设备来解决。无增氧设备的塘口,要及时使用“底加氧″或“氧吧”等化学增氧产品。
三,底质恶化的处理
虾池经过几年养殖后,由于积存残饵、而淡水虾大都营底栖息生活,环境恶化易导致病害的发生。粪便和生物尸体与泥沙混合形成淤泥,淤泥过多、有机物耗氧过大,造成下层水长期呈缺氧状态,致使底层氧债高。此外,由于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产生大量的有机酸类等物质,使pH值下降,引起致病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与此同时,淡水小龙虾营底栖生活,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新陈代谢下降容易引发虾病。
因此,改善池塘养殖环境,特别是防止淤泥过多,是养殖的重要措施。一般来说,在精养虾塘中,淤泥厚度保持在12cm以内为妥。对于淤泥过多的老池塘可采取下列措施:(1)清塘:排干池水,挖除过多淤泥,作为作物或青饲料的肥料。池塘要求毎年排水一次,干池后挖去过多淤泥。(2)晒池:排干池水清塘后,通过日晒和冰冻不仅杀灭病菌,而且增加淤泥的通气性,促使淤泥的中间产物分解、矿化,变成简单的无机物。(3)消毒
池塘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分解池底有机物及生物尸体,增加缓冲能力,并使淤泥中被胶体所吸附的营养物质代换释放,以增加水的肥度。
在虾稻共作或者轮作的养殖模式中,水稻收割之后,剩余的稻茬腐烂也会影响池塘的底质和水质环境,导致底部酸败,发臭,发黑。可使用过硫酸氢钾等氧化型底改进行底质改良或者微生物制剂等水体多余的有机质,净化水质。(推荐产品:底净白+黑、利剑、超能、分解底改等)
四,饲料投喂的问题
大规模养虾基本上是靠人工投喂饲养,如果投喂不当,投食不清洁或变质的饲料,饲料营养成分不全面,缺乏动物性饵料和合理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这样龙虾就会缺乏必需的营养,造成体质衰弱,容易感染患病。当然投饵过多,投喂的饵料变质、腐败,易引起水质腐败,促进细菌繁衍,导致龙虾生病。
在养殖的过程中,饵料的投喂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小龙虾的生长状况,健康状况灵活调整投饵率,既要保证饵料的充足供应,又不能投喂过多,影响水环境。二是选择营养全面的小龙虾配合饲料,不可因为节省经济成本选择自配料或者其他动物加工副产品,下脚料。三是每个月定期在饵料中补充“肝胆乐”、“酶解多糖”等增强免疫力的物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五,苗种的投放及运输。
1、投入幼苗养殖模式。毎年的4~5月份投放,投放的虾苗以当年孵化的第一批稚苗为主。毎亩投放3公分左右幼苗8000-10000尾或100-150尾毎斤的规格虾苗60-80斤。7月底开始回捕。
2。投放亲虾养殖模式。投放时间为7月-9月,以放养当年培育的大规格虾苗或虾种为主。规格为20-80尾/斤,约60-80斤/亩。雌雄比例为3:1,便于次年3-5月繁殖后起捕上市。
3、幼苗及亲虾的运输。生产中发现,小龙虾苗种的成活率与其下塘时的个体大小、操作技术和运输方式有密切关系。体长1.5-2cm的虾苗要采用氧气袋运输,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如果采取干法运输,则死亡率髙达80%;规格较长的亲虾只能采用干法运输,挑选好的亲虾用不同颜色的塑料虾筐按雌雄分装,毎筐上面放一层水草,保持潮湿,避免太阳直晒,运输时间应不超过10h,时间越短越好。
4、放苗。虾苗投放宜选在晴天的早晨或傍晩,投放时将虾筐反复浸入池水中2-3次,毎次1-2分钟,使虾苗体表及鳃腔吸足水分且适应池塘水温后再放。放苗时要沿池塘四周投放,不可从一处放入,避免堆积缺氧死亡。
六,脱壳期的管理。
1、龙虾蜕壳保护的重要性
龙虾只有蜕壳才能长大,龙虾也只有在适宜的蜕壳环境中才能正常顺利蜕壳。它们要求浅水、弱光、安静、水质清新的环境和营养全面的优质适口饵料。如果不能满足上述生态要求,龙虾就不易蜕壳或造成蜕壳不遂而死亡。
龙虾蜕壳后,机体组织需要吸水膨胀,此时其身体柔软无力,俗称软壳虾,需要在原地休息40分钟左右,才能爬动,钻入隐蔽处或洞穴中,故此时极易受同类或其它敌害生物的侵袭。因此,毎一次蜕壳,对龙虾来说都是一次生死难关。特别是毎一次蜕壳后的40分钟,龙虾完全丧失抵御敌害和回避不良环境的能力。在人工养
殖时,促进龙虾同步蜕壳和保护软壳虾是提高龙虾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
2、龙虾的蜕壳保护
是为龙虾蜕壳提供良好的环境,给予其适宜的水温、隐蔽场所和充足的溶氧,建池时留出一定面积的浅水区,供龙虾蜕壳。
二是放养密度合理,避免因密度过大而造成相互残杀。
三是放养规格尽量一致。
四是毎次蜕壳来临前,可以使用脱壳促长素拌料投喂,外用补钙的产品,促进对虾的顺利脱壳
五是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可以临时提供一些水花生、水浮莲等作为蜕壳场所,并保持安静。
第二节龙虾主要疾病及防治
黑鳃病
症状:鳃受多种弧菌、真菌大量繁殖感染变为黑色,引起鳃萎缩、局部霉烂,病虾往往行动迟缓,伏在岸边不动,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另外池塘底质严重污染,池水中有机碎屑较多,这些碎屑随着呼吸附于鳃丝,也会使鳃呈黑色,影响虾的呼吸。虾体长期缺乏维生素,使虾体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影响,也会导致龙虾体质变弱,鳃丝发黑,可引起龙虾的大量死亡。
防治放养前彻底用生石灰消毒,经常加注新水持水质清新。
保持饲养水体清洁,溶氧充足,水体定期使用芽孢杆菌,进行水质调节。
经常清除虾池中的残饵、污物。
治疗:外用“灭霸”或“弧菌天敌”全池泼洒,配合底改,连续使用2-3次,严重时内服抗生素,连用3-5天。
二、烂鳃病
症状:由于多种弧菌、真菌大量侵入鳃部组织导致腮丝发黑、局部霉烂,造成鳃丝缺损,排列不整齐,严重时引起病虾死亡。此病一般都发生在水质不清洁,溶氧量低、池底有机质较多的池塘中。
防治:经常清除虾池中的残饵、污物,加强池底改良措施,及时注入薪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保持水体中溶氧在4mg/L以上,避免水质污染。
种植水草或放养绿萍等水生植物。彻底换水,使水质变清、变爽,如若不能大量换水,则使用水质改良剂进行水质改良。
治疗:外用“煞菌红“或“灭霸”,连续使用2·3次,严重时内服氟本尼考或者盐酸多西环素+酶解多糖,连用3-5天。
三、甲壳溃烂病
症状:虾体在运输过程中碰伤、池底恶化、水质不好、营养不良而导致弧菌等细菌大量繁殖引起该病。病虾甲壳局部岀现黑褐色溃疡斑点,严重时斑点边缘溃烂、出现较大或较多空洞导致病虾内部感染,有时触须、尾扇、附肢也有褐斑或断裂。发病龙虾活力极差,摄食下降或停食,常浮于水面或匍匐于水边草丛,直至死亡。
预防:加强水质管理,用利剑结合光合细菌或复合芽孢杆菌调节水质。
捕捞转运时动作轻缓,尽量使虾体不受或少受外伤,捕捞、运输和投放虾苗虾种时,不要堆压和损伤虾。
饵料投喂要充足,避免因相互打斗而造成的甲壳损伤。
治疗:外用“煞菌红”或“弧菌天敌″,连续使用2-3次,严重时内服氟本尼考或者盐酸多西环素+酶解多糖,连用3-5天。之后需要使用底质净化颗粒(利剑、超能或底净白+黑)改底1-2次,改善池塘底部病原菌滋生的环境条件